宫崎骏的代表作《千与千寻》被广泛认为是动画电影的巅峰之作,本周,根据这部经典作品改编的日文原版舞台剧《千与千寻》首次来到中国,并将上海作为唯一一站,在上海文化广场连演42场,目前总票房已超5000万元,这也是文化广场引入的第12个语种的作品了。
晚上十点半,舞台剧《千与千寻》演员登台谢幕,全场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。
本周起,这部脱胎于宫崎骏动画电影的原版舞台剧在上海文化广场开启热演,尽管演出全程日语,但剧场版对于电影的神还原,让观众的理解与热情丝毫不受影响。首场看完,不少粉丝立马加购了后续场次。
观众亲眼目睹“河神”从头顶飞过时,现场惊呼一片:“哇哦,我们都惊呆了!”有人甚至激动地连买五场。
展开剩余75%这部《千与千寻》舞台剧,在2021年尚在制作之时,上海的町艺文化就已率先与日本东宝剧团接洽,表达了引进上海的愿望。上海町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《千与千寻》中方总制作人周黎静介绍:“我们是首个举手表达引进意愿的。让这样优秀的作品第一时间落地上海很有意义,就算成本再高,我们也想试一试。”
2022年3月,该剧在东京首演,随后又两度展开日本巡演,所到城市均“一票难求”,2024年又登陆伦敦西区,驻场演出135场,引起全球轰动。而在町艺文化与上海文化广场的携手努力下,原汁原味的《千与千寻》最终成功落沪。截至目前,在上海文化广场的42场演出,已售出了68000多张票,票房超5000万,这个数字令日方也很惊叹。连千寻的扮演者桥本环奈得知后都惊喜发问:“真的卖了这么多票?大家都会来吗?”
本月初,日方 180人的庞大巡演团队抵沪,经过十天装台后,《千与千寻》在上海文化广场开启中国首演。而上海作为中国的唯一一站,也吸引着各地观众,不惜为了看戏专程奔赴而来。电影中天马行空的镜头被精妙搬上舞台,让江苏观众直呼“票价很值,可以盲买前排”。
《千与千寻》,其实已经是上海文化广场引进的第12个语种的作品,英语、法语、德语等各种语言的音乐剧、舞台剧,近年来反复登陆上海文化广场,每部都能收获许多反复刷剧的忠实粉丝。
“入沪观剧”成了一位山东观众工作之余的固定休闲方式:“每年专程来四五次,人生看的第一场《巴黎圣母院》就是在文化广场。”
比如,今年12月,法语原版音乐剧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就将四度唱响文化广场,《巴黎圣母院》明年初也将再度回归。还有2014年时引进过的德语剧《伊丽莎白》和《莫扎特》,今年11月,也会以音乐剧版音乐会的形式再次回归。
一位成都观众感慨:“上海对文化的包容性和连接性更好,能看到很多首演剧目。”
剧迷们愿意一次次入沪追剧,而“为观众选好戏”,呈现多元的文化审美与艺术品味,也成为文化广场的坚持。
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费元洪点明关键:“选那些在审美、情感上能共通的作品,就能跨越语言障碍。”
一部部好剧的滋养下,上海逐渐培养起了一批有欣赏力的剧院常客,有了稳定的市场,项目方也愿意不断尝试,加速海外优秀剧目的引进。“零时差”看世界演出,已经成为沪上潮流。周黎静道出雄心:“就瞄着市场首轮演出,日本刚出的好戏就想立刻引进中国,实现中国观众看海外演出的‘零时差’。”费元洪满怀信心:“多元剧目都能在上海找到观众,映照出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品格。”
“怎么总是上海”,网络上常有剧迷发出这样的感叹,2022年首演的意大利语音乐剧《卡萨诺瓦》,2024年就出现在了文化广场。法国话剧《樱桃园》,刚首演完不久,2025年就已来沪。一部部各种语言的优秀剧目,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被引入上海,登陆文化广场,这也许是因为,上海有着多年来用好剧培养出来的观众们,更有着多元而包容的城市文化。
看看新闻记者: 章海燕
编辑: 王岑峰,张予洋
责编: 李鹏
发布于:上海市盛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